观点

Web3.0 的前世今生:新互联网革命 or 加密骗局?

从本质上讲,Web3.0 与元宇宙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共同构成下一代互联网的底层技术和应用场景落地,其中 Web3.0 是元宇宙发展的底层技术,而元宇宙则是 Web3.0 的应用场景落地。

互联网经过 30 年的发展,如今正处在 Web2.0 向 Web3.0 演进的重要时间节点。随着当下互联网用户缺乏身份和数据自主权等缺点的显现,Web3.0 具备的安全可信、传递价值、新型激励系统、全真互联等优势开始被行业认可,并被认为是下一代互联网的 " 答案 "。

在开放的、确保隐私的、用户共建的以及体验升维的 Web3.0 时代,用户在互联网上的每一步动作、每一条痕迹,都应该被记录、被量化,并将其加入到数据价值链当中。这个愿景的实现,需要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加密算法等诸多数字技术打底。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加强 Web3.0 的前瞻研究和战略预判,对未来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当下两种最重要的数字文明叙事标签,Web3.0 与元宇宙对应着数字未来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实践,优势与争议交织体现出来。如何规避未来 Web3.0 可能带来的隐患,并将优势合理运用在广大用户的网络生活之中,成为了互联网从业者探索的方向。

Web3.0 的定义与本质

严格意义上来讲,当下并没有一个对于 Web3.0 实质上的定义,不同的互联网领域对于 Web3.0 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Netflix 创始人 Reed Hastings 曾经从带宽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 Web3.0 的定义:"Web1.0 是拨号上网,50K 平均带宽,Web2.0 是 1M 平均带宽,那 Web3.0 就该是 10M 带宽,全视频的网络,这才感觉像 Web3.0。"

而以太坊的联合创始人加文 · 伍德在《我们为什么需要 Web3.0?》一文中,系统化地把 Web3.0 描述为:" 基于区块链技术体系搭建的去中心化网络系统,该系统包含一系列开源协议,能为应用开发者提供开发工具;Web3.0 区别于 Web2.0,将不再由传统的中心化企业所拥有,系统中的数字资产将归开发者和用户所有。"

从用户的角度出发,行业普遍将 Web3.0 定义为一个建设者和用户共同构建的互联网,是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密码学技术实现价值点对点传递的 " 安全可信的价值互联网 ",同时也是综合了 5G、边缘计算、AI、虚拟现实技术的 " 立体的智能全息互联网 "。

整体来看,Web3.0 本质特征是安全可信、传递价值、激励系统创新、全真互联等,这也是行业普遍认为其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关键原因。

Web3.0、Web2.0、Web1.0 的对比 图源 / 互联网

价值传递需要安全可信,但是由于 Web1.0、Web2.0 缺乏安全可信的价值传递系统,因此只能借助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背书进行价值的登记、流转与结算。而 Web3.0 基于区块链技术,以密码学技术为基础,通过高度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共识机制,能够不可篡改地、高度保护隐私地完整记录价值转移的全过程。此外,Web3.0 既可以有效保护和传递链上的数字资产,还可以保护链下的实物资产,即通过射频识别标签、传感器、二维码等数据识别传感技术等来实现对数据的自动采集,从源头上降低虚假数据上链的可能性,实现链上数字资产和链下实物资产的价值映射。

不同于 Web1.0、Web2.0 时代的以互联网平台企业为中心,Web3.0 高度重视用户权利的保护,以用户为中心,账户归用户真正拥有,赋予了用户强大的自主权。分布式账本是一个严防篡改的可信计算范式,Web3.0 可以利用该技术构建其全新的可信分布式数字身份管理系统,发证方、持证方和验证方之间可以端到端地传递信任,从而在没有互联网平台账户的条件下可信地验证身份。此外,由于分布式账本上的智能合约具有透明可信、自动执行、强制履约等优势,用户可以更好地防范算法滥用、算法风险。用户自主权的增强也使得本人能在互联网上积累更多的数字资产。

从 Web1.0 到 Web2.0 时代,虽然用户的权利得到了较大扩张,有一定粉丝数量积累的自媒体和达人能够获得一定的报酬,但是互联网平台依然获得了平台经济的绝大部分收益。而 Web3.0 则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起激励相容的开放式环境,本质上是用户与建设者共建共享的新型经济系统,能够重构互联网经济的组织形式和商业模式。这种新型经济系统是真正的用户共创共建、共享共治,用户既是网络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又是网络的投资者、拥有者以及价值分享者。

在传统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通过标准机器语言把信息组织起来,其底层是机器语言,浏览器并不理解网页内容的真正含义。而在 Web3.0 的概念里,从网络角度来看,本质上是语义网络,即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智能网络,其既能组合信息,又能像人类一样读懂信息,更能模仿人类行为模式进行自主学习和知识推理。同时,Web3.0 需要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交互体验以及高度的沉浸感和参与感,这就要求利用 XR、5G、人工智能、渲染等技术,来打造立体化的全息互联网。

在 Web3.0 阶段下,平台之间的壁垒大幅度削弱,用户的数据流通性加强,平台之间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尤其是数字资产在平台之间的自由流动。这会促使平台之间进入服务与创新的竞争中,从而促进平台属性的优化。

互联网发展与 Web3.0 的源起

Web3.0 是在 Web1.0、Web2.0 基础上演进过来的,是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和高阶阶段,三者之间紧密相连又存在本质区别。

从发展阶段来看,Web1.0 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发展主要时间段为 1991 至 2006 年;Web2.0 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发展主要时间段为 2007 至 2018 年;Web3.0 概念最早在 2014 年提出,2019 年随着元宇宙的热度被行业关注和讨论。

2019 年开始,Web3.0 概念被提出并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至今仍处在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

从基本表现形式来看,Web1.0 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门户网站,如雅虎网、新浪、搜狐、网易等大型网站均在此阶段快速崛起。Web2.0 阶段,移动互联网兴起,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社交平台与内容平台,新浪微博、小红书、抖音、快手等内容平台迎来发展的风口,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内容创作者。Web3.0 的主要表现形式则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语义网等,目前尚处在构建和发展的起步阶段。

从基础技术来看,Web1.0 阶段的基础技术主要是 PC 互联网技术等,Web2.0 阶段的基础技术主要有移动互联网、社交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Web3.0 阶段的基础技术主要有区块链、XR、人工智能、渲染技术、5G 等。

从权利归属来看,Web1.0 阶段用户主要获得了信息选择权,其他权利基本归属于门户网站运营者;Web2.0 阶段用户获得了更多的表达权、展示权和数字资产,但是主要权利仍然集中于互联网平台企业;Web3.0 阶段,用户获得身份、数据自主权,用户权利进一步扩大,用户与建设方共建共享。

从经济系统来看,Web1.0 阶段的经济系统以互联网企业为主导,用户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到了 Web2.0 阶段,用户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权利,但仍然处于附属地位,权力中心依然是各大平台。Web3.0 阶段的经济系统由用户和建设者共建共享,是以用户为核心的虚拟世界与数字经济体。

互联网平台的核心商业化方式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从海量的用户数据中挖掘用户的特征、习惯、需求和偏好,借此开展精准营销和智能推荐实现盈利。在 Web1.0 和 Web2.0 时代,用户作为互联网价值的源泉虽然可以较低成本使用服务,但却只能享受少部分的互联网价值收益。由生态沉淀出的用户数据也大部分属于互联网平台,用户作为生态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无法直接从中获益。而 Web3.0 的商业化发展过程中,众多互不相识的个体能够自愿参与 " 无组织 " 的分布式协同作业,像传统企业一样投资、运营、管理项目,并共同拥有权益和资产。

简单来说,用户既是互联网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也是互联网的投资者、拥有者以及价值分享者,这是 Web3.0 阶段最根本的特征。

基于信任建立的 " 平权互联网 "

Web1.0 和 Web2.0 仅仅是信息网络,虽然可以传播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但缺乏安全可信的价值传递技术支撑,因此无法像发邮件、发短信一样点对点发送价值,只能依赖可信机构的账户系统,开展价值的登记、流转、清算与结算。

Web3.0 一方面能够实现用户侧自主管理身份,另一方面也可实现网络资源侧的自主管理地址,真正做到端到端访问过程的去中介化。

首先,Web3.0 以用户为中心,强调用户拥有自主权。一是用户自主管理身份,通过公私钥的签名与验签机制相互识别数字身份。前文提到的分布式账本是一个严防篡改的可信计算范式,在这一可信机器上,发证方、持证方和验证方之间可以 " 端到端 " 地传递信任。

此外,Web3.0 不仅赋予了用户自主管理身份,而且打破了中心化模式下数据控制者对数据的天然垄断,能够赋予用户真正的数据自主权。用户可以自主选择身份信息与谁共享、作何种用途,只有经过用户签名授权的个人数据才能被合法使用。通过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确权,用户的知情同意权、访问权、拒绝权、可携权、持续控制权等线上权利能够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在这样的条件下,用户可以对可能存在的算法滥用、算法偏见及算法风险等问题进行随时检查和验证。同时,用户的智能合约无法被篡改,会严格产生预期中的结果,这能够提升用户在算法面前的自主权。

传统互联网作为全球化的开放网络,其资源访问依赖于中心化管理的域名系统。Web3.0 去中心化的特征,可以支持传统互联网信息资源,还可以对更广泛意义的数字资产资源、数字实体、区块链等进行命名和解析,从而使得智能合约可以对数字资产以更为方便和可读的方式进行操作。这使得 Web3.0 可以更好地实现数字空间与现实空间互动。

Web3.0 不是集中式的,它没有单一的平台可以控制,任何一种服务都有多家提供者。平台通过分布式协议连起来,用户可以通过极小的成本从一个服务商转移到另一个服务商。用户与建设者平权,不存在谁控制谁的问题,这是 Web3.0 作为分布式基础设施的显著优势。

基于技术建立的 " 全息互联网 "

谈及 Web3.0 和元宇宙,用户们最先想起的关键词是沉浸感。

Web1.0 和 Web2.0 阶段,超文本和网页浏览器是构成用户体验的关键技术,通过超文本技术连接起来的无数信息网站和网页的集合即是万维网。万维网使得全世界的人们可以史无前例地跨越地域限制相互连接,通过互联网搜索信息、浏览信息、传送信息、分享信息。这样的信息互联网是通过标准机器语言把信息组织起来,虽然在浏览器界面上以人类自然语言展示,但底层仍是机器语言,浏览器并不理解网页内容的真正含义。

而理想中的 Web3.0 不仅能够组合信息,而且还能像人类一样能读懂信息,并以类似人类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和知识推理,从而为人类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信息,使人与互联网的交互更加自动化、智能化和人性化。

Web3.0 不仅是智能互联网,而且是立体的全息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交互性以及高度的沉浸感和参与感,这便是当前行业热议的元宇宙概念。我们可以把元宇宙想象为一个实体互联网,在元宇宙中,用户不仅仅只是看客,也是置身其中的 " 演员 ",可以沉浸式感受互联网中的景象与内容。

想要实现这样高度的真实性与沉浸感,是需要多种进技术支撑的。根据目前的主流观点,Web3.0 的技术架构可分为基础层技术、平台层技术、应用层技术。基础层技术由区块链这一融合技术构成,包括分布式账本、共识算法、密码学技术、 智能合约、分布式存储、跨链等;平台层技术包含人工智能、大数据、扩展现实(XR)、云计算、渲染与 3D 建模等技术;应用层技术类别更多、范围更广,同时也存在更多的可能性,各项技术的融合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在空间。

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加逼真、更加沉浸、更多感官的虚拟现实体验,Web3.0 需要包括沉浸式 AR/VR 终端、脑机接口、触觉手套、触觉紧身衣等先进设备,以及虚拟化身、动作捕捉、手势识别、空间感知、数字孪生等相关技术。相比之下,Web1.0 和 Web2.0 阶段仅能传递视觉和听觉。

为了传达同现实一样的交互感受,Web3.0 需要先进的高带宽网络通信技术,以便使各种终端能随时随地、低延迟接入网络。比如,通过图像渲染和 AI 技术,可提高用户在虚拟世界的实时拟真度,消除失真感;云计算则为用户提供顺畅无阻、即时反馈、稳定持久及虚拟共享的大规模交互与共享体验。除此之外,Web3.0 发展的保障是芯片技术。为支持海量的数据计算和传输,Web3.0 需要极强的算力支持,而算力的根基则离不开性能强大的芯片。

总的来说,在硬件技术的加持下,Web3.0 将会成为全新的可视化互联网,赋予互联网自主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直面加密骗局,Web3.0 能否构成下一代互联网?

通过上文分析发现,Web3.0 的发展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规律与硬件技术支撑而形成的,因此,对发展规律的认知偏差与硬件技术的发展成为了 Web3.0 发展的最大难题。从本质上讲,Web3.0 与元宇宙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共同构成下一代互联网的底层技术和应用场景落地,其中 Web3.0 是元宇宙发展的底层技术,而元宇宙则是 Web3.0 的应用场景落地。

目前来看,很多 Web3.0 需要的技术要素与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如开发工具、技术标准、商业模式、分布式身份管理等均处于起步阶段阶段。芯片、物联网等相关技术研发投入和产业布局仍需加快布局,以便在此基础上建设权属清晰、安全可控的新型数据基础设施。

不仅如此,随着 Web3.0 概念的加速升温,一系列投机违法的骗局开始涌现,假支付跳转、虚假宣传诈骗,甚至 " 庞氏骗局 " 等问题愈演愈烈。

例如加密货币界最著名的 " 庞氏骗局 " —— Bitconnect,该组织持续一年保持了活跃状态,有大量用户深陷其中而不自知。还有一些加密货币恶意软件,它们会出现在用户在计算机或者移动设备上安装软件,很多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会直接授予权限,从而泄露自己的私钥或者资金。

Web3.0、元宇宙作为技术集合体和新事物,变化快、难以进行精准预判。因此,二者都强调共创、共享、共治。Web3.0 与元宇宙都是充分利用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技术特点和优势,用户共同创造内容、共同分享成果、共同参与治理,是互联网分享、互通精神的进一步深化和演进。Web3.0 与元宇宙都是沉浸式的深度体验。即用户可在 Web3.0 和元宇宙中集创造、娱乐、展示、社交、交易等于一体,呈现出完全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正是基于用户体验的优势,互联网巨头纷纷开始布局元宇宙,通过自主研发、投资并购等方式,对元宇宙平台、新产品和服务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不仅为元宇宙带来了巨额资本,而且提供了大规模的用户和应用场景,为 Web3.0 的升级与发展开了个好头。

从内容创作的角度来说,在 Web3.0 阶段,内容创作者可以将作品记录在区块链上,形成非同质化数字资产凭证。比如,一部电视剧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向公众出售其数字版内容,用户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进行内容消费,而不再需要为此购买一整年的网站会员。在这样的场景下,用户的账户位于分布式的网络中,相关产品的使用与交易信息将更加透明,能够推动数字资产的自由流通。

无论是从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规律,还是从互联网大场的认可与布局来看,Web3.0 已经具备了未来互联网基本的先决条件。不过,其依然面临着互联网转型期会遇到的必经问题,想要稳定构建与发展,还需多方共同努力。

写在最后

任何一个新兴事物的发展都会经历起步、遇到问题、不断完善的阶段,这个过程既离不开广大从业者倾注心血,也离不开用户的理解与包容。只有多方共建,一个健康有序的互联网环境与市场才能做到长效发展。

目前来看,Web3.0 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下一代互联网的大门依然向我们打开。我们正处在互联网转折的重要节点,接受潮流思想与先进的技术,用变革与批判的眼光看待 Web3.0 的发展趋势,或许是我们共同面对 Web3.0 与元宇宙的正确态度。Web3.0 究竟能带给用户怎样的体验?未来互联网能否真正突破时空的限制?我们拭目以待。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