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

文化加持 数字人离有趣的灵魂还远吗

数字人的产生和应用,是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至于虚实交互还会有哪些超乎想象的手段,去打造“华流即顶流”的文化IP,时间将会给出答案。

文化加持 数字人离有趣的灵魂还远吗

2023年岁首,“苏东坡”亮相《中国诗词大会》,再次成就虚拟数字人应用场景的生动案例。现场,东坡先生除了带观众穿越历史,回到不同的时空场景中,还与大家进行了实时互动,妙趣横生。

正在热映的《流浪地球2》,数字人的意识和机器的意识进行融合,产生进化。生与死,真实与虚拟,延续人类文明的方式是否一定需要人类…… 一部科幻大片,在贡献视觉奇观之外,引发了许多思考。

《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过,“人类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向外通往星辰大海,一条对内通往虚拟现实。”在元宇宙到来之际,走出实验室的虚拟数字人,成为了连接人与人、人与物的情感载体,如此的文化交互,能带来更多的心理满足,并实现共情。

正如《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所说,“应该乐观拥抱数字化时代。”数字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入并重构升级歌舞、影视、戏剧、文博等多个文化行业。而虚拟数字人,成为了加强中国文化与大众生活的连接,广泛传扬中国故事的鲜活人设。

技术支撑,文化IP活起来

在2022年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上,三维“邓丽君”与周深同台合唱《小城故事》《漫步人生路》《大鱼》,惊艳全场。而虚拟邓丽君这些年,经历了许多次技术的迭代,逐渐做到“以假乱真”。

虚拟数字人最开始就源自影视制作。1982年,以手绘技术作支撑的世界上第一位虚拟歌手“林明美”诞生,虚拟人首次被引入现实世界,其1.0版本以平面二次元形象为特征,被网友称为“纸片人”。经过以虚拟主播为代表的数字人“2.0时代”,如今这一技术已逐渐进入“3.0时代”——数字虚拟人变得更聪明了,建模和内容生产均有AI(人工智能)参与,不仅制作效率更高,更具备千人千面的互动能力,面向更多的应用场景。

2022年被业界称为“数字人元年”,数字人的相关应用刚刚起步。传统文化领域是应用数字人比较多的领域,且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去年的国际博物馆日,国内首个虚拟文物解说员“文夭夭”正式亮相,唐代花钿妆容,双髻丸子头,着一袭淡雅长裙,腰系唐朝花鸟镂空香熏球……储存了多家博物馆文物珍藏知识的她,就像一个邻家女孩一样解说镇馆之宝背后的故事,受到追捧。

推出了数字梅兰芳的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研究员说,未来,观众戴上VR头盔,便可欣赏梅兰芳先生的京剧表演,还能与他实时互动。“能吸引更多年轻人与京剧国粹亲密接触,传统戏曲振兴便有了更多希望。”

毋庸置疑,传统文化因为科技的加持而摇曳多姿、熠熠生辉:《只此青绿》让传统文化IP现象级破圈;数字藏品成为文博文创时尚;探路元宇宙的数字人带来无限想象力和可能性……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一场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IP的焕新表达,唤醒的是年轻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归属感与文化自信,文化不断地“活起来”“潮起来”,国潮、国风正在变成年轻人的时尚和情怀。

有好看的“皮囊”,又拥有丰满的“灵魂”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自带人物、故事、情节、建筑、名胜等“综艺”要素,本身就具备数字沉浸场景的巨大优势。

时代红利之下,虚拟数字人正在迅猛生长。他们或身怀绝技、抚琴弄艺,或天赋异禀、睿智过人,渗透到现实和虚拟世界的各个角落,让传统典籍、曲艺、技艺等拓展出巨大的传播新空间。通过对传统意境、气韵等精神层面的提取和“虚拟仿真”,最大限度地接近审美意义上的意会与言传,让传统文化传播进阶为虚实融合、主客融合、人机融合的沉浸场域。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阳认为,对于IP类数字人来说,想要进一步挖掘其IP价值和衍生能力,“核心在于其自身的人设打造和让虚拟人富有‘生命’的全新故事内核。”过去一年,以飞天少女天妤收集壁画碎片为线索的系列短剧《千壁寻踪》及番外,视频播放量已超过3亿。作为首个文化出海的国风虚拟数字人,她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通向元宇宙、通联海外的一扇门。

不仅仅是天妤、文夭夭,还有新华网的“筱竹”、国家博物馆的“艾雯雯”、中华书局的“苏东坡”……他们或化身为文博场所的导游,或成为文化短剧的主角,或担任对外传播的文化大使,以又潮又酷的方式讲述着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华书局编审俞国林介绍,下一步,中华书局将加强人工智能训练,让数字人真正像苏东坡一样去认知、思考、表达、行动,唯有如此,数字人才能既拥有好看的“皮囊”,又拥有丰满的“灵魂”。

生产力和创造力潜力巨大

知名虚拟歌手洛天依问世已十年有余,发行过上万首单曲,在包括央视春晚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等场合进行表演;百度数字人“度晓晓”的几款画作被制成数字藏品,上线即大卖;新华社数字记者“小诤”除了他擅长的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的报道,还利用计算机视觉对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竞赛中运动员的姿态进行分析,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赢得金牌”这一问题,受众争相点赞……虚拟数字人正成为IP产品的主力。业内人士认为,虚拟数字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是不言而喻的,其创作的文艺作品还有着较大的经济效益。近几年,知识付费的消费场景不断拓宽,情感类、金融、健康、家庭教育的内容都向着零碎化、专业化、垂直化方向发展,虚拟主播、虚拟主持的出现,能抓住未来最有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的那批人。

同时,数字人作为元宇宙中“人、物、环境”三元结构下的重要节点,正成为文化产业中的“切入口”型的关键业态,其沉浸式、交互式属性使其完美融入线上线下文旅消费场景,今后必将承担更多角色。当文旅与虚拟数字人融合后,后者直播带货、品牌代言、周边衍生品等变现方式,均为文旅IP的变现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网民对虚拟数字人的了解和关注度从2021年的63.6%上升至2022年的87.8%。2022年11月,清华大学发布的《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3.0版》显示,2021年虚拟数字人核心产业规模约为336亿元,年均增长率31%,预计2025年产业规模为998亿元。在腾讯研究院出品的《数字人产业发展趋势报告(2023)》中表示, 数字人的最终服务对象为C端用户,在B端的应用领域从电影动画向广告营销、电商直播、虚拟偶像等领域不断扩展。未来,以虚拟分身为代表的应用潜力巨大。

数字人的产生和应用,是文化与科技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认识自我的过程。至于虚实交互还会有哪些超乎想象的手段,去打造“华流即顶流”的文化IP,时间将会给出答案。

关键词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