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作家苗子兮:在时空的文化元宇宙里感知青春

如果壁画会说话,它会用怎样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千年壁画史承载的是中华文明与域外文明交融的历史,穿行其中,我们似乎也获得了“时空旅行”的超能力。

如果壁画会说话,它会用怎样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千年壁画史承载的是中华文明与域外文明交融的历史,穿行其中,我们似乎也获得了“时空旅行”的超能力。

作家苗子兮写就的《观我生:壁画上的中国史》获第十八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观我生》以独特的壁画视角,讲述了14个人生故事,让神秘壁画有了新的灵魂。《观我生》中的“我”是谁?为何会关注独特的“墓葬美术”?零散的画像砖如何拼凑出完整动人的故事?作者苗子兮近日接受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朝花夕拾》节目的专访,分享了她的创作经验和感悟。

《观我生:壁画上的中国史》作者苗子兮(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00:00/ 00:00    

以史为镜,观照自身

“观我生”源自周易的观卦,“观我生,君子无咎”,意思是“对照高尚的道德标准省察自己的言行,不断完善自己,君子就不会有祸患”。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也曾写过一篇自传性质的文章《观我生赋》。苗子兮用的“观我生”,却是字面意义上的“观看我的一生”。

本书由14幅壁画讲述的人生故事组成,似乎命名为“观他生”更恰当。但苗子兮认为,我们在观看他人的人生时,也在不断地反思回味自己的人生,所谓“以人为镜”。“同样走在人生道路上的我们,有时去看看别人的一生也能得到一些启发。我们会发现我们和那些壁画里的古人虽然相隔千年,但是人的处境其实没有太大变化,无非就是生老病死,无非就是喜怒哀乐,人生的起起落落放长远看也不过就是其中的草木枯荣。”

苗子兮说,通过这种对他人人生的观看,我们在此生中也能多一点笃定,因此将这本书命名为《观我生》,“我”也就是所有看这本书的“读者”。

壁画是历史的生动再现

2017年,苗子兮有了更多时间游历各大博物馆,她被山东博物馆展出的“汉画像石”吸引,关注到不同于文字史料的图像叙事,也因此产生了将壁画故事写下来的冲动。

早期的文字记录是简略的,难以满足人们对古代社会生活细节的渴求。苗子兮以汉代为例,虽然有《史记》《汉书》这样的皇皇巨著,汉代人如何做饭、穿衣打扮、有何娱乐生活,这些“琐碎小事”并不会被详细记载,但是这些信息通过看画像就能清晰地获取,画像石上有厨房、宴会表演百戏,甚至还有粮仓场景。在画像石上,我们还可以知道汉代“狗拿耗子”并非多管闲事,因为有一块画像石就描绘了粮仓里有大老鼠,“汪星人”冲着老鼠汪汪叫的场面。

“我们想要了解过去的世界,就需要依靠史料,长久以来人们关注的往往都是文字类的史料,但图像实际上是比文字还要早的一种技术方式,壁画就是图像的一大类,如果能把这部分可见的色彩丰富的史料纳入历史研究中,或许能够给我们观看历史提供更加生动的视野。”

“梦境”拼贴出的时空叙事

在苗子兮看来,散文化的表达方式其实是一种说故事时自然而然地流露,她不希望以传统方式来描述一幅幅壁画,而是希望让壁画背后的人走出来,透过壁画讲具体的人物故事。

每一篇文章都以特定的故事场景作为开端。在构思“河西走廊”时,苗子兮本想通过河西走廊上大量出土的魏晋墓画像砖来展示当时的时代风貌,但由于画像砖过于零散,无法讲述一个完整的主题,放置在同一个时空背景里。因此,她想到以粟特商人的冒险故事作为主线,呈现河西走廊的民俗景象。

“河西走廊”开篇是一个粟特商人的梦境,透过他的眼睛,我们能看到画像砖共同拼凑出的时代图像。当时的河西走廊相对太平,画像砖里的人住在坚实可靠的城堡里,百姓安居乐业。农夫耕作,女子采桑,牧人放牧,俨然一幅祥和的田园景象。主人公粟特商人被某个城堡主人邀请参加宴会,厨师为此宰羊杀鸡,揉面做饼,甚至还有当下流行的烧烤,这都是苗子兮通过画像砖里记载的图像向我们展示的故事。

甚至连故事中的粟特商人也并非杜撰。20世纪初冒险家斯坦因在敦煌以西的长城烽燧下,发现了一批粟特人的信札,其中就记载了这个商人的名字。他由当时的商团领袖派去洛阳,苗子兮假设他会在机缘巧合下来到河西走廊,并在那里度过余生。

画像砖勾勒了河西走廊“桃花源”般的美好景象,而以粟特商人的经历来串联故事,能让读者更直观且清晰地了解遥远时代的模样。这种故事化叙述,可以说是苗子兮这本《观我生》的一个写作特点。

画像砖中的牛耕图(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面壁者”与“破壁人”

随着《三体》的影视改编面世,“面壁者”一词也成为流行词汇。在原作里,“面壁者”是指战略计划的制定者,他们不与外界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流,计划的战略思想、完成步骤和目的都只藏在大脑中。

作为《三体》的粉丝,苗子兮自称“面壁者”,这是对三年多写作经历的生动概括。她一直把自己关在六面体一样的房间里,面对一面白色墙壁,幻想着绚丽的壁画,再把壁画的故事写下来。在苗子兮看来,往更深远的时空看,人类历史上的许多文学艺术乃至哲学成果,可能都是在面壁时候产生的,也许就是数万年前一位穴居人面对他所在山洞的洞壁时的一场灵感爆发。

在一些佛教的石窟寺里,除了有着精美佛像和壁画的大石窟,往往还有一些特别小的洞窟。苗子兮讲述了自己在河北邯郸的响堂山石窟参观经历,在前往山顶大石窟的路上,有一些特别小的洞窟,只能容纳一个人打坐,那是“面壁者”进行禅修的地方。“所以我认为面壁其实是一个屏蔽外界干扰,直面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精神可以更加集中,也能进行更纯粹的创作。”但是在她看来,“面壁者”的心灵并不功利,而是开放的,她欢迎生活中的“破壁人”,也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鼓励大家寻找生命的更多可能性。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