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如何把握人工智能、艺科融合新趋势?这场讲座带来了前沿解读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文化产业、如何以地方叙述的方式助力城市发展、新时代美育的关键是什么、农业文化遗产如何激发活力......5月29日,“邂逅丝路 育见美好——一带一路艺术互鉴计划”重庆工作营举行了丝路讲堂。本次讲座上,来自全国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一系列热点话题,分享了学术前沿的解读。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文化产业、如何以地方叙述的方式助力城市发展、新时代美育的关键是什么、农业文化遗产如何激发活力......5月29日,“邂逅丝路 育见美好——一带一路艺术互鉴计划”重庆工作营举行了丝路讲堂。本次讲座上,来自全国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一系列热点话题,分享了学术前沿的解读。

向勇:可借助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 GPT开始拥有更强的学习力。这让人工智能可以像人一样写代码、写论文、聊天、绘画等,也引发了公众对未来创意产业发展的担忧。

▲向勇

讲座现场,北京大学社科部副部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向勇教授以“审美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可能与趋势”为主题,对这些进行了解读。他表示,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创意也属于数字创意范畴。目前,文化产业的很多创新举措都聚焦在数字化上,包括数字文化技术设备制造、数字创意内容、数字化文化娱乐、数字化文化服务等。

在他看来,文化产业研究领域的相关人员,应当思考如何以人为本,从人工智能AI,跳脱升级为审美智能的AI,即如何借助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同时,还应该加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的管理,如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提供聊天、文本、图像、声音生成等服务的组织和个人,应承担相应责任,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

他以王者荣耀与越剧跨界合作打造游戏角色为例,介绍了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借助人工智能,可以让更多传统文化得到创新展现。例如传统戏剧的传承,受到技艺学习者年龄和形体的限制,但生成式人工智能接受相应训练后,可以一直以完美姿态呈现表演,并且走入游戏,用虚拟演员的创新演绎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俞坚:地方叙述应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讲座上,中国美术学院原南特设计联合学院院长、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俞坚教授以“地方叙述与地方营造”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他首先介绍了地方叙述的概念,即讲述地方的故事。在地方叙述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发现、理解地方发展中的机制,展望地方发展的未来。

▲俞坚

如何开展地方叙述?俞坚谈道,可以采用叙事性设计这种泛文本应用拓展的方法,以叙事性思维来讲述地方故事,更好地助力地方营造。同时,也可以采用物作为语言来表达故事,以事作为本源来重组造物进行叙述性设计开展地方叙述。

对此,他以宁波工程学院更新计划、杭州大马弄街道菜场、江山市未来社区改造设计等为例展开了解读。其中,宁波工程学院更新计划,其核心不是设计美学上的改造与更新,而是如何定位其今后的功能性作用。基于此,该学院采用了建立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的方式,大力招募科创工作营,将成果进行完善,助力当地孵化新兴产业,带动整个城市的发展。

孔新苗:艺科融合正成为新时代美育趋势

新时代美育应如何开展?围绕新美育的溯源、美育育人的路径、数字时代下新型人才的“艺科融合”三个部分,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博士生导师孔新苗教授作了主题为“新美育·课程综合·艺科融合——为美育的艺术教育”的演讲。

▲孔新苗

孔新苗表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帮助形成“惯习”,通过身体感觉力的塑造,奠定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新时代美育给艺术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变化,是机遇;但也对学科立场更新、视野拓展、话语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艺科融合”成为美育发挥创新教育功能的核心方法,也是一大趋势。

“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不意味着无差异的大杂烩式拼合。”他表示,教学设计中,首先,应当以单一艺术门类为主体,这是进行艺术课程综合教学的起点;其次,根据课程核心素养,在非艺术学科中发现审美元素,有所联系贯通。

面对当前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他认为,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现象,认识到人工智能也难免有其局限。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型数字媒介工具,重新构建了人与现实、人与时尚的关系。“艺科融合”不是简单结合,也并非对立,关键在于以问题为导向,在艺术与科技的间距中启动创意实践。

“从这种意义上,新时代的艺术创作与美育实践,非单一媒介可达成,更要求从业人员的‘广度’。在具体的美育课程设计中,也应当从以美育人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对跨领域艺术语言的理解。”孔新苗说。

王天祥:艺术乡建激发农业遗产活力

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天祥教授首先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进行了阐述。所谓农业文化遗产,即农村在与其所处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土地利用系统和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王天祥

“对于农业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利用乡土重建的方式看待。乡土重建是在继承和维持农业遗产基础上的升华,是地方对传统技艺与优秀文化的改革重塑。艺术乡建、遗产活化的一个典型途径就是废弃空间的重新利用。” 

他选取了浙江安吉县“大麓书院音乐谷”、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遂宁市安居区海龙村等案例对工作方法展开鲜活介绍。其中,在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案例中,改造团队选取了典型建筑“水渠”作为当地形象符号与文化标识,以渠“连”万家,唤起人们的乡愁,在推出形象名片的同时,拉动文旅产业发展。

“艺术乡建的第一步是环境治理,摒弃脏乱差的外观;其次,根据当地文化特色和产业资源进行内容规划及生产。此外,还需要采用社会设计的方法介入其中,以解决社会环境和问题为导向,通过共创协作与资源重组形成新的设计推动力和生产力,用‘美学+叙事’的设计语言进行传播,从而务实地达到乡土重建的目的。”王天祥说。

上游新闻记者 唐小堞  通讯员 罗浩月

编辑:周钰蝉

责编:彭光瑞

审核:黄芸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