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AI赋能路难走,商汤科技又扯上了元宇宙?

,汤晓鸥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和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继续从事计算机视觉相关领域的研究,并于2001年组建了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可视为商汤科技的前身。

“AI四小龙”上市的消息沸沸扬扬传了许久,如今随着商汤科技通过港交所聆讯,“四小龙”中总算有一家要跨过IPO这道门槛了。

无论是收入还是研发人员数量,商汤科技均是“AI四小龙”之首,但其之所以被称为“小”,皆因为与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公司相比,商汤科技的规模在竞争中均处于劣势。在汽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趋势下,商汤科技汽车客户的拓展似乎显得有点慢。近期,元宇宙东风来袭,商汤科技又讲起了“AI+科幻”的故事。三心二意的商汤,能把AI赋能的路越走越宽吗?

自带明星光环,7年11轮融资百亿美元估值

作为“AI四小龙”之首的商汤科技,成立之初就是一家头顶明星光环的公司,在全球计算机视觉领域,公司创始人汤晓鸥是毫无疑问的“大牛”。

上世纪 90 年代,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的汤晓鸥赴美求学,先在罗切斯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在麻省理工学院拿下博士学位,就是在MIT读博期间,汤晓鸥开始接触人脸识别的算法。

博士毕业后,汤晓鸥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和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继续从事计算机视觉相关领域的研究,并于2001年组建了香港中文大学多媒体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可视为商汤科技的前身。

商汤科技走上快车道有两个主要的时间节点,第一个节点是2014年。当年3月,汤晓鸥团队基于原创的GaussianFace人脸识别算法,在LFW(国际权威人脸识别公开测试集)数据库上准确率达98.52%,首次超越人眼识别能力(97.53%),且超过Facebook同时间发布的DeepFace算法(97.35%)。

在这之后,汤晓鸥身上便多了一个商人的身份,2014年11月商汤科技正式成立,并在成立当年就获得了IDG资本的早期投资。IDG资本合伙人牛奎光曾表示,商汤科技是IDG唯一一个没有看产品就投资的项目。

2016年3月,谷歌开发的AlphaGo与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的围棋人机大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AlphaGo的胜利让人工智能全球大热,商汤科技和它的同行们成为了资本热捧的香饽饽。

2016到2018年,商汤科技共进行了8轮超20亿美元的融资,投资者包括中金公司、招商证券、阿里巴巴、软银资本等国内外数十家机构。2018年,汤晓鸥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对频繁融资做出了回应,他表示“学术的东西,如果不能落地也没有什么用,好在我们不是烧钱的公司,是能赚钱的公司,可以自负盈亏,我们的融资不是用来烧的,而是做伟大的事。”

但商汤科技财务数据却跟汤晓鸥描述的情况截然相反,成立至今商汤科技还未能实现盈利,实乃一个不折不扣的烧钱独角兽。

2019年资本寒冬袭来,AI行业融资金额7年来首次下降。对此,李开复称,“过去有三个AI专家就能估值7亿、靠AI概念忽悠投资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018年之后,商汤科技在2020年9月才获得一笔新融资。天眼查显示,成立至今,商汤科技共进行了11轮融资,目前估值120亿美元。

自有场景不足,海康阿里云跨界抢市场

汤晓鸥曾说过,实际上并不存在AI行业,唯一存在的是“AI+行业”,独立的AI不能成为一个行业,AI一定要和传统产业相结合才会得以发展。从汤晓鸥的话中不难看出,赋能行业进行场景落地,AI才会有发展空间。

商汤科技的业务基础是SenseCore平台,通过SenseCore平台赋能商业、城市、生活、汽车等。华泰证券认为,这种业务布局类似于海康威视的统一软件架构平台和前端的三大BG及创新业务,或者是旷视科技的Brain++和前端的几大布局方向。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