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概念的火爆,让沉寂五年的VR行业热闹起来。不过,一线从业者可未必这么想。
本周,我们和一位刚从VR转行的人聊了聊,他吐槽说,行业根本不赚钱,蹭元宇宙的概念也是割韭菜的把戏,整个行业对VR就一个感觉:绝望。如今做实业的境遇,比VR强多了。
以下,是他的自述。
我在VR行业做了一年多,手里也成了几个项目,但转行后仔细想了一下,这个行业的运行逻辑还是有问题。
目前整个VR行业,to C是条死路。如果不搞色情内容,就只在商场里搞20元一次的VR体验,特别惨淡。
在Steam上,不搞“小黄油”的VR游戏根本没人买,也没人玩。To B,找硬件大厂搞适配,落一个项目跟跳楼一样难,还不赚钱。
真正想挣钱,就必须要和其它内容结合,做主题公园。
现有的优质主题乐园像迪士尼和环球影城,也做VR内容,但一来他们的成本考量非常严格。二来人家有自己非常强势的IP制作团队,对国内这些IP几乎不屑一顾,也看不上国内这些VR内容,为什么要用你的?
这个时候你就只剩一条路可以走:自建。自建就不可避免地要跟各地政府去沟通,于是VR公司变成了to G的内容制作公司。
明面上的定义来讲,它并没有转,但是实际上的业务都变了。这个也是国内大多数VR团队面临的生存现实:要么我偷偷地跟海外的公司去搞违法色情内容;要么就成为to G产业链当中的一员。
从地方手里赚钱,千难万难
既然to G,就要承担所有风险。
比如我们一个项目,一开始谈得无比顺利,地方政府也特别支持,一口气给做了一大笔预算,光是内容制作这一部分的预算就很可观,听起来很美对吗?结果上边换人了,整个项目半途而废。除了做完第一期建设以外,后期所有的工作都不做了。
这种情况会给公司留下一系列长尾问题。比如说,签下项目后,公司找了一大批的供应商在做内容,现在却被告知“全停,我们都不要”,你怎么办?
而这不是违约,也不算毁约,项目还要继续做,只是新领导觉得“你这个东西不是很合适,要改”。
改的话能加钱吗?不能,改不是因为我换思路了,而是因为你之前做得不好,所以才要改。是整改。
一般来说,这个行业是分阶段付款:先付70%(40%+30%或50%+20%),完工之后付剩余30%。但进入整改后,剩余款项肯定没戏了。你还没改完,我怎么给?
这种压力传递到行业末端,导致这些VR内容制作者面临的情况就是:要么接受无限期整改,返工无数次,要么你受不了不做,剩下30%的钱也别要了。
你也可以起诉我,那咱们就继续按原计划做这个事,但是我一天会改18遍。我有1万种办法让你拿不到这个钱。
为什么to G的业务难做?
一方面你跟地方打交道,起码和底层所有的人也得打成一片吧,当时我们一分钱都没打点,把底层所有人都给得罪了,接下来就处处受阻。
另一方面,也是最本质的问题:VR行业的项目如何落地?一定是要跟主题公园之类的一起落地才够“大”,大家才有兴趣。做主题公园就会牵涉土地和基建,这两样风险最大,这就是为什么说VR公司to G业务的底层逻辑不牢固。
你就会发现整个VR就是一场虚火,to C根本不赚钱,to G又特别容易卷进麻烦,完全拿不到钱,这个行业就是一个空壳。
什么?你说VR又成了“元宇宙入口”?得了吧。
VR行业没有元宇宙
其实VR行业早就在实践元宇宙了,只是没有把这三个字说出来而已。现在把我们当初所有的企划提案拿过来,内容一个字不改,在封面写上“元宇宙”三个大字,就是特别完整的元宇宙概念。
元宇宙是什么?元宇宙是个特别老旧的概念,它本身是一个大IP集合,一个大沙盒。这个大沙盒是某一个虚幻世界,或者是现实世界,或者任何乱七八糟都可以。元宇宙架空在整个世界之上,跨越国界。
元宇宙需要丰富,我们用“瘦IP”这个概念来解释这个丰富的过程——元宇宙里面所有的人物,所有的场景,所有的东西,我都用一根“棍”,或者一串代码,或者一个空白来替代。
开发元宇宙的人,把这里面的所有的棍或空白都变成真实的人和场景,我和开发者一起共享IP权益,所谓的买地,买衣服,买东西——这就是元宇宙的原意。
这时,我们就会发现两点:第一,世界不缺元宇宙,因为几乎所有的网络游戏都有这么一个元宇宙;第二,元宇宙实质,是我在里面创造“价值”,并且跨国流通。
现在很多所谓的“技术创新”,都是瞄着建设独立金融系统的方向去的,这很危险,很不靠谱。
你不可能去对抗国家。
所有从区块链行业熬过来的人都会明确知道这一点:你只要在底层逻辑反国家了,国家就会在某个时候给你拉闸。元宇宙的基础定义和国家之间的形态冲突,决定了这件事情从根上就是伪命题。
在此之前,它已被被证明过无数次,这就是为什么NFT和元宇宙实际上都是扯淡的,都是骗人的,业内也没有人相信,就在于此。
从根儿上,你就会知道元宇宙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国家就会把它限定在游戏范围之内,不会允许你真正去跨国界的,元宇宙就失去了自己最原始的意义。
如果没有自己的金融系统,做元宇宙干什么?难道做个游戏?
既然大家目的统一,那么大家动作也都会很统一——去跟大厂做合作、闯名头,接下来大厂出面去跟政府,要么就是拿地,要么就是拿项目,要么就是拿这种乱七八糟的补贴,都是这么一套,最后都是归结到to G或者是to VC角度上。
现在有VC还信元宇宙和VR吗?VC也不相信,但是他们去说服LP时,需要这些概念。
你看很多大厂在搞元宇宙,但大家想的都是这一套:割个韭菜,搞个莫须有的名头拿块地……没有谁真信元宇宙,VR这个行业里没有元宇宙。
整个目前VR元宇宙的浪潮,是由一层一层的庞氏骗局堆砌起来的,真正身处这个行业的人,谁会相信这个东西?
大家都是风里雨里闯过来的,对于这种根本虚头巴脑没有任何落地的东西,不会有任何人相信。我就问你,区块链相信NFT吗?现在谁信元宇宙啊,你信吗?
艰难的行业困境
目前,VR行业有三群人。
第一类是VR行业大公司,单量大,但to G的生意居多,比如上边所说的承接VR元宇宙主题公园建设业务。
但你可以去实地看一下,所有落地的主题公园,一天几乎没有什么人去,所以“VR元宇宙”不是地方政府的刚需,只有想花钱的城市才有兴趣做。
即使花钱的地方政府也很聪明。在他们眼里,那些拿着“元宇宙”概念的VR公司,就是一个搞新奇特的公司,有点像导演到某地拍了个电影一样。换句话说,他们眼中的VR公司就是做内容的,你就做个主题公园,仅限于此,再往上的任何东西,都别碰。
政府的主题公园项目,都需要招标,但实际上,网上根本查不到VR公司的中标信息,因为这些他们需要注册一个新的装修公司来做这事儿。
于是整件事情变得特别蠢:一家自称非常牛的VR高科技公司,干活的还是那一批所谓的科技内容制作者,但事实上所有落地业务都放在一家装修公司。
注册一家装修公司接活儿,是VR行业的普遍现象。这就是大家的本质,从未改变:VR公司就是个施工方,搞装修的,可千万别觉得自己多洋气。
你以为你是靠软件公司去做to G的项目吗?我很明确地告诉你,本质就是。
地方有一个项目找你把主题公园建起来,至于填充的VR内容,说实话人家根本不在意。
你给我整VR也好,AR也好,XR也好,MR也好,你给我上天也好,入地也好,好好干活,把东西搞得新奇特就行了,别说那么多,否则返工100次。
第二类,原来“水晶石”(一家做数字内容的国企)出来的人,组成了国内的VR的内容制作团队,这些团队吸纳的VR从业者最多。
这类内容制作公司,稍微大点的有一二十个,一家公司一年总能赚个三四千万;还有大量的散兵游勇式的工作室,大家都是每做一单就挣一笔钱,短期内都能获得正向现金流。
但就像前边说的那种情况,由于接单的to G的VR公司并不能保证单量、尾款和返工问题,源头不稳定,导致他们抗风险能力很差。
第三类是硬件制造商,他们最赚钱,抗风险能力也最强。
硬件制造商又分为两类,一种是做头显的,无论下游VR公司用什么新奇特的内容,总得有个头戴显示器才能用,所以头显总有人买。
另一种是线下设备制造商,业内叫“游戏硬件设备”,其实就是主题乐园里游客坐的过山车、小隧道车、小飞车,包括滑道,做这些东西很挣钱。
还有一种是商场里那种,人坐上去,戴上眼镜它就开始晃,20元一次,特别蠢。
这种“摇摇车”硬件制造商是赚钱的,但线下那些运营门店的都不赚钱——那种VR的门店门庭若市是吧?你一定要仔细看,到底是为什么热闹,要么那里面有免费的座位,大家可以在那坐着歇脚,要么有特别便宜的饮料,大家可以薅羊毛。
所以C端哪有什么真正的元宇宙,什么高大上,什么新世界,全都让位于VR摇摇车,“爸爸的爸爸叫什么”,一模一样。
这就是VR行业的元宇宙。
总之,VR全行业上层和下层早就对这件事情彻底绝望了,只有那些接单的内容制作者们还有点理想,为什么?不就是为了做出一个什么美好的IP,未来开枝散叶。“现在各种悲惨都是为了以后的飞黄腾达而做的铺垫”,自我催眠而已。
这个行业就是难,没地位,整天得跟人卖笑,就算VR加上元宇宙概念,这点事大家谁还看不明白啊。
你在这个行业里面工作,没有一点希望,你就是专门和大家去搞这种蝇营狗苟的事情,你分一点钱我分一点钱,大家分点钱,一旦分出事了全都跑不了。这是我离开的核心原因之一。
其实VR行业内部都知道怎么回事,对外还是一句:VR元宇宙YYDS!
做实业,比VR好多了
因为我现在转到实业公司了,算是纯的大甲方。实业的产业链,人家一听就能听懂,所以谈判、做事什么的,沟通就舒服一点。
比如,我要做生产,肯定要跟当地政府谈大额采购;我要做加工厂,肯定要在地方买地。
都是涉及基建,实业就比VR公司好多了,谈合作的时候腰杆就硬:我是来投资的,我是来采购的,我是来缴税的,我也不指望从地方拿到什么钱,但要有政策优惠……好歹我是要真情实意为地方干点事,人家对你的态度完全不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