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元宇宙视域下的“在场”:媒体融合的另一种视角

随着新传播技术与设备的发展,新的媒体报道形态、新的理念概念层出不穷。微视频、可视化、矩阵化、移动实时直播……每一个迈向深度融合的坚实脚印都带来宝贵的经验,成为传媒发展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基石。

随着新传播技术与设备的发展,新的媒体报道形态、新的理念概念层出不穷。微视频、可视化、矩阵化、移动实时直播……每一个迈向深度融合的坚实脚印都带来宝贵的经验,成为传媒发展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基石。

中国媒体人在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大胆突破。例如,人民日报在“中央厨房”机制下进行可视化创新实践;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交汇点新闻以国际视角、年轻化声音,在创新传播中筑牢移动主阵地;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建立了全国首个正能量稿池平台——“新莓汇”正能量稿池,构建了“3+X”融媒经营发展路径以及“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生态体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推出了全媒体人才培养“惊蛰计划”;川观新闻全链条着力、全要素聚力、全环节发力……

除了新模式、新形态、新路径等实践层面的探索,新的理念与视角也涌现出来。例如,大众日报新媒体运营中心主任兰传斌从资源要素视角将近几年媒体融合的跨越式发展概括为“内部资源要素的加速整合、媒体间资源要素的多向整合、‘新闻+’资源要素的整合”三个方面;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陈良飞从持续竞争优势理论视角对融媒创新进行研讨,提出“媒体的持续竞争优势来自三个基本方面,即媒体所处的产业环境、媒体所拥有或控制的战略资源和持续性创新。”

本期将上述主流媒体的实践路径和媒体人的思考成果进行交流呈现,以期引发业界的深度研讨,促进媒体融合进一步走深走实。

摘 要:“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渗入国内媒体采编播的日常实践,已发挥了巨大效能。本文以元宇宙视域下的“在场”为视角研究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从媒体边界的突破及传播技术的偏向方面,元宇宙使远程的身体“在场”成为可能;从加深用户间的共情体验和情感共振方面,元宇宙使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增强;从对平台媒体进行行业规制和算法治理方面,元宇宙使创作者能够超越平台型媒体,避免信息茧房及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

关键词:元宇宙;在场;媒体融合

“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近些年已渗入国内媒体采编播的日常实践,发挥了巨大效能。比如,新闻业界突破图、文、声、像的内容生产与表现形式,大量使用H5、网络直播(尤其是慢直播)、人工智能等。尽管当下的元宇宙由于技术壁垒的限制只能是构想中的模型和愿景,但以元宇宙视域下的“在场”为视角来研究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元宇宙(metaverse)本意为“超越宇宙”,最初出现于科幻小说《雪崩》中,描摹了人类以数字具身的方式生活于平行的人造虚拟空间,该空间的个体间可以即时交互体验,这个数字虚拟空间便是“元宇宙”。从小说幻化到科技落地,不是公众的凭空想象或互联网巨头的噱头,而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呈现。被看作市场上唯一拥有成熟元宇宙产品的公司——Roblox公司的CEO巴斯祖基提出了“元宇宙”的八个特征,即身份(Identity)、朋友(Friends)、沉浸感(Immersive)、低延迟(Low Friction)、多元化(Variety)、随时随地(Anywhere)、经济系统(Economy)与文明(Civility)。[1]上述特征中除了多元化与文明是“在场”的伴生结果,其他特征均直接与“在场”(Sense of Presence)关联。元宇宙中的个体,不再使用Web2.0时代的传统账号,超越了文本性描述,不受时空限制地凭借虚拟身份“在场”体验到沉浸感社交效果。

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用好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2021年12月5日,新华社宣布成立“元宇宙联创中心”,参与共建新一代互联网数字空间新生态;2021年12月24日,《上海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正式将元宇宙列为四个前沿探索领域之一。可以看出,随着以5G/6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显像技术、脑机接口、可穿戴设备、数字孪生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群的出现与应用,元宇宙作为互联网和社会形态的愿景在逼近。

身体的在场: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元宇宙所具备的虚拟现实(VR)与人工智能技术(AI)结合后,不依靠手指动作来营造场景,改变了“物理关联”的闭合方式,呈现出幻觉性的“具身性在场”(而非简单观看)。这种沉浸感与交互感的多感官统一,重塑了在场的肉身之维与时空之维,并形成了革命性的故事情境与强烈的真实感。[2]数字孪生技术,为拥有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的元宇宙用户打造了数不清的“数字分身”,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性别、体型、发型、服装,从现实身份的限制中抽离而生成异构身份,从而实现其拥有另一种活法的愿望,也被称为“用户替身创设”。如身体残障人士可以通过数字化身的体感设备,获得缺失身体部分相同的触感及所搭配的使用能力,以此实现活动的“自由”。相反,身体健全的用户也可以通过体感设备,体验身体残障人士的身体及心理感受,以此实现身体介质的变异;再比如,以往具身很难抵达的深海、外太空及空难、地震、战争现场,受众不仅可以完全“在场”,还能够突破传统的镜头而自由选择观察对象,直接将“虚拟”带入现实。

图片

Web3.0阶段的表征有哪些,尚无一致界定,但毫无疑问的是,互联网经由了由信息时代、关系时代到智能时代的阶段(如图)。[3]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元宇宙在另一个时空内重新创造了更优于真身的个体存在,麦克卢汉的经典名言“媒介是人身体的延伸”成为元宇宙的精准注脚。但更重要的技术保障和前提是,“数字身份”不同于当下互联网环境中的基本信息随意编造,而必须依据个人的真实信息和原始记忆进行映射,可溯源且不可进行篡改,这也是个体能够凭借“数字身份”分身的前提和基底。

在当前的媒体融合场景中,传播边界已被打破,用户远程的身体“在场”已成为可能。媒体融合实践中常见的慢直播、VR技术,都在某个程度上跨越了时空对身体在场的障碍。湖南广电芒果云客户端创作的互动融媒体产品《一张照片背后的这七年》中使用的“照片+文字+视频+音乐”的H5形式,融合了短视频、图片和文字故事等载体,聚焦环境、产业、教育等领域,立体而全方位地使并非真正在场的受众切身体验了十八洞村在过去七年里的鲜明变化。再如新华社的移动直播产品《巅峰见证——2020珠峰高程登顶测量》中使用的“5G+4K+VR”直播,主直播前以多点联动慢直播和关键节点视频连线的形式做相关的活动预热,以定制版的“珠峰智能采访App”完成五个营地的影像采集,全景呈现了相关人员攀登、科研及下撤之路,实现了用户在生命禁区的身体“在场”。只是在这种场景中,身体与媒介依然是分离的,身体的功能被“转移”而不是元宇宙实现后的身体与媒介被“连接”。

必须指出的是,任何技术都是为产品表达而服务的,目前市面上可见的融媒体产品依然不乏单纯炫技、游戏化等新闻弱化的现象,因此,融媒体产品更要强化内容技术回归本位、技术服务于内容。

关系的在场:信息传播的交互架构

元宇宙视域下的交互架构,其特质是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即永远面对面或永远在一起,这是在身份在场的前提下完成的。2021年初,“社交元宇宙”的构建被强化游戏玩法的虚拟社交网络Soul首次提出;在Facebook的元宇宙产业布局中,虚拟办公可让用户消弭地域性,在虚拟办公环境中以虚拟数字人的身份进行全感官交互,类似于专属的虚拟剧本杀游戏,能满足用户的工作、社交与陪伴需求;人人都可以参与共建的游戏社交平台Roblox直接推动了“元宇宙”的形成,其中,A玩家可自己创造游戏,B玩家既可“使用”A所创造的游戏,也可对A所创造的游戏进行改造,A可在这个过程中出售而获得收益,人人可参与创造游戏的过程就体现了元宇宙“去中心化”的交互架构。

媒体融合的表现之一,就是改变由传统媒体主导生成的内容平台和用户的双向互动,在这种传播度依赖于社交转发和超级内容平台的分发逻辑的背景下,强调用户间的共情体验和情感共振。[4]以电视新闻为例,传统媒体时代,互联网平台直接将原始的新闻节目切条上传,而在媒体融合时代,却是遵循移动优先的原则而制作单独的互联网传播版本,为用户定制个性化的友好内容,甚至依据平台属性和用户画像的区隔制作垂直类视频产品。随着技术的不断更迭,媒体融合的产出内容已不再是简单的资讯,而是用户关系的重构,可以说,关系的连接方式的改变是媒介进阶的重要方式之一。

当下媒体单位经常使用的慢直播形式,使得空间距离归零,分散的个体得以集结,由集体共同观看而形成强烈的心理归属。如央视频在东京奥运会期间,在“央友圈”上线了中国队加油专区,集结趣缘群体,以此扩大兴趣社群的层级及影响力。用户除了获得短暂的情感能量外,还会进行长期的情感积累,吸引用户参与到下一次的集体共赏中。处于“信息+社交”新型习惯与关系的该群体中的人,关注的焦点已经超脱了信息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交属性,将小众传播推演为集体狂欢。[5]再比如,2020年韩国MBC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制作的VR视频特辑《遇见你》,团队的技术工作人员经过8个月的制作周期,对因病去世的女孩生前的影像进行动作捕捉,之后通过声音合成、动作和面部表情的建模,最终在视频里母女得以“重逢”,真实世界中已经消失的场景和人物在数字世界中能够“再生”。因此,以VR技术渗透的VR新闻,不再带有摄像机的概念,而是为受众提供全景的、沉浸的媒介环境,用户可以反复观看细节颗粒,与场景中的人物元素互动交流,信息传播的交互性显著增强。

权力的在场:超越平台的创作者

元宇宙所依托的区块链和NFT (Non-fungible Tokens,非同质化代币)的出现,使得数字价值和所有权不再是平台公司的专属,创作者掌握数据的所有权,不花费成本即可对侵权行为追责,从而实现了创作者“权力”的转移,伴随而来的极有可能是超越了Web2.0时代的以创作者为中心的知识经济的全新时代。以重新分配创作者权力的YOYOW公链为例,判断内容的优劣的权力从平台剥离开,而让渡于用户直接的点赞、分享和评论等原始操作行为。原始操作行为越优质越频繁,创作者所能获得的权益就越多。此时的信息聚合平台,既没有决定用户创作内容的风向、流量,本身也无法通过广告而获得收益。

但当下创作者与平台的权力关系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一方面,由于媒体机构比媒介技术发展趋势慢一拍、资金投入不够、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等原因,传统媒体的融媒体化一直存在着受众分散、经营创收欠佳、平台发展势头不足等实情;另一方面,内容生产与内容分发分离后所产生的平台型媒体,通过投放广告从用户的内容中赚钱,同时依据所谓算法控制这些内容能够获得的流量及曝光度,导致信息茧房及娱乐化、低俗化倾向。

因此,哪怕传统媒体高歌猛进加速“融媒体化”进程,更多的还是“寄生”于平台媒体之上,后者多沦为平台媒体的内容生产方,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平台媒体的权力生成与壮大。如何对平台媒体进行行业规制和算法治理,如何抵制不规范、不健康、不真实的信息传播,成为媒体融合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困境与命题。此时的主流媒体不能陷入为他人作嫁衣的固化操作里,而应该针对平台媒体权力的扩张积极应对和再次布局,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提出的“5G+4K/8K+AI”战略布局;人民日报社采用的“5G+AI”模式打造智慧平台及“智能云剪辑师”的相关应用;新华社发布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媒体大脑”等。这些技术范式主导的媒体融合手段,超越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制作和分发途径,可以视为在向元宇宙所描绘的愿景靠近。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与流行,以及“宅经济”形态在世界范围内的盛行,都从客观上增加了人们投入虚拟空间活动的心理需求与行动实践。此前,中国传媒大学已通过被称为“元宇宙第一股”的沙盒游戏公司Roblox的经典游戏《我的世界》将毕业典礼搬到了虚拟空间。而在元宇宙场景下,传统广播电视用户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不再是切换画面或调台,而是与其他具有“数字分身”的人进入不同电视节目的虚拟空间,甚至因为他们的演绎而改写产品结局。

作为新的产业蓝海,进入新的融合阶段的媒体集团,势必将元宇宙列入重要发展战略。而以元宇宙的构成反照助推当下媒体融合的进程,则须充分尊重网络传播规律,提升媒体的生产效率与传播效果,从生产商转化为服务商,以全新姿态接受新媒体浪潮的考验。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2020-2021年元宇宙发展研究报告[EB/OL].2021-09-22.

[2]谭雪芳.图形化身、数字孪生与具身性在场:身体——技术关系模式下的传播新视野[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08):64-70+79.

[3]方凌智,翁智澄,吴笑悦.元宇宙研究:虚拟世界的再升级[J].未来传播,2022(2):10-18.

[4]曾祥敏,刘日亮.“生态构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纵深进路[J].现代出版,2022(01):50-63.

[5]郭静,肖辉馨.从“曹县梗”看网络梗传播的维度[J].青年记者,2021(18):43-44.

【本文为2021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文科视域下应用型学科‘1+2+X’创新创业教育探索研究”(项目编号:202102642037)成果。】

(郭静: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肖辉馨: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讲师)

图片

图片

图片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