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

关注虚拟数字人应用实践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的发展,虚拟偶像、虚拟主播、等虚拟数字人形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塑造着我们的娱乐消费、生活、工作和交往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孙美娟 实习记者 李晶)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的发展,虚拟偶像、虚拟主播、等虚拟数字人形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塑造着我们的娱乐消费、生活、工作和交往方式。12月12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承办的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学术沙龙在线上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虚拟数字人的应用实践与理论思考”展开了热烈探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党委书记赵春江结合自身研究经历,介绍了虚拟数字人的发展历程,并对虚拟数字人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前瞻性思考,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虚拟数字人是否可以打破人类社会中现实社会与虚拟世界的边界,实现虚拟与现实的交互、融合”等10大研究问题,指明了未来虚拟数字人的研究方向。

浙江大学元宇宙产业与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赵瑜佩以自己为原型开发了超写实和高保真的虚拟数字人“小赵”,并以“小赵”的开发历程为例,介绍了虚拟数字人的技术迭代过程。虚拟数字人的技术迭代技术非常快,基本每半个月就会有新兴技术产生,在“小赵”的技术迭代过程中,遇到且解决了包括扫模嘴型和目标语种不符、本人音频采集难、多元化表情采录难等打造超写实高保真的虚拟数字人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虚拟数字人复原名人往往能带来时空交融的效果,但同时也牵扯到道德风险。赵瑜佩介绍了梅兰芳、邓丽君等真人的虚拟数字人复原过程和传播效果。赵教授认为,一方面,针对数字人复原真人的伦理道德问题,需要提前思考和布局,考虑到粉丝对数字人的认可程度接受程度等问题,要在投入虚拟数字人打造前,思考技术迭代后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是否依然能走通,避免出现技术迭代和应用场景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针对虚拟人背后的真人工作者,要从伦理角度研究“虚拟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幕后演员可能受到虚拟自我的负面影响。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元宇宙文化实验室主任沈阳教授明确了虚拟数字人的定义,即通过聚合科技创造的存在于虚拟世界,且具有类“人”特质的数字形象,虚拟数字人与自然人、机器人共同组成了元宇宙的“三元”。他认为,虚拟数字人需要拥有三个系统,分别是外貌系统、行为系统和灵魂系统,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完善行为模拟,完善虚拟人认知系统,从而促使虚拟数字人更灵动,避免AI“尬聊”将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同时,算力与成本将成为虚拟数字人普及的难题。

沈阳还指出,自然人进入虚拟空间中,以虚拟人作为形象呈现,1个自然人还能拥有N个多线程分身,每个人未来可能至少都需要三个虚拟人,分别是超仿真的现实形象虚拟人,用于礼仪性的正式的社交场合;高颜值虚拟人,用于正常社交;匿名虚拟人,便于隐藏自己在现实世界的身份。在元宇宙世界中,自然人通过三元一体引擎,可实现自然人与虚拟人、机器人在外形、交互、行为、认知层面的一体化生存。此外,虚拟人也将带来巨大的产业链和商业价值。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主任孟小峰从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虚拟数字人未来的技术挑战,思考社会计算在虚拟数字人领域会可能推动产生新技术的重要作用。他表示,本次学术沙龙是研究虚拟数字人的一个良好开始,希望未来CAAI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的各位委员和会员能对虚拟数字人提出进一步的真知灼见,开展对国家有利的切实可行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