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须揭下“数字皮囊”

借着ChatGPT席卷互联网的东风,腾讯AI智能创作助手“腾讯智影”、百度语言模型文心一言等国产生成式AI产品相继发布,连带着数字人、数字藏品在内的数字文化产品也重新回到大众视野。

○孙炜杰

借着ChatGPT席卷互联网的东风,腾讯AI智能创作助手“腾讯智影”、百度语言模型文心一言等国产生成式AI产品相继发布,连带着数字人、数字藏品在内的数字文化产品也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但享受“ChatGPT平替”美名的同时,文心一言等产品也被消费者批评算法准确度低,且部分应用直接套用国外模型“换皮”。“皮囊”光鲜亮丽,“灵魂”千篇一律,是国产数字文化产品所受的最大质疑之一,其背后反映的是相关产业更注重概念营销和产品“皮囊”的包装,而忽视了发展人工智能、数字体验等产业真正的驱动内核。

近年来,国内数字文化产业抓住如“无聊猿”、ChatGPT等产品爆火和相关技术成熟的双重风口,在市场教育初步形成后就立刻推出同类产品,并因身处国内互联网环境中而没有外来竞品,往往能迅速抢占市场,并带动整个产业的扩张。以数字藏品为例,其单月发行总额从31.1万元跃升至14739.8万元,只用了9个月的时间,发行平台数量提升同样迅速。但细究市场产品,大多只是二维、三维的文物静态还原,缺少互动性和二次创作元素。去年国家文物局召开的数字藏品座谈会就指出,文博单位不应直接将文物原始数据作为限量商品发售,也侧面反映了产品原创性的缺乏。产品深度不足造成的复购率低、尝鲜客为主的市场消极反应,也助推了幻核等大型发行平台的消亡。

比起把玩性质的数字藏品,数字人和生成式AI更应依赖背后的人工智能技术,但原本应作为体验接口和服务主力的数字人,却被国内商家玩成了虚拟偶像和带货博主。燃麦科技开发的数字小红书博主“AYAYI”自推出以来,已收割了31.2万粉丝和 12.6万的收藏,但其主要展示内容,即数字人的穿搭分享,只需要特效画师即可完成,不用涉及任何人工智能技术,这样的数字人和手绘广告之间,界限十分模糊。而不少“虚拟偶像”因背后的皮套演员“翻车”、引发粉丝骂战的乱象,更反映了国内部分数字人产品以技术之名行营销带货之实的作风。至于生成式AI产品,也存在不少原创只有输入框界面、生成内容直接套皮国外模型的产品,甚至在后台把要求发送至国外网站,生成结果后再转发给用户的“二道贩子”。

笔者认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数字文化产品需要更多的积累与开发才能实现国产化,但通过蹭概念、披技术外衣等做法推出的产品,只能消磨用户的信任与信心。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真正需要的是揭开“数字皮囊”,投入“数字灵魂”的研发与应用。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