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行业大咖相聚榕城,共话人工智能——AI的未来在哪?

“人工智能正深刻地改变这个时代,比如机器翻译替代了大部分人工翻译,语音识别替代了大部分人工侦听,人脸识别成为安防等领域的常见模式……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深度学习,实现了部分特定场景的应用,推动城市、教育、医疗、金融、机器人等领域智能化发展。

东南网7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侃)“人工智能正深刻地改变这个时代,比如机器翻译替代了大部分人工翻译,语音识别替代了大部分人工侦听,人脸识别成为安防等领域的常见模式……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深度学习,实现了部分特定场景的应用,推动城市、教育、医疗、金融、机器人等领域智能化发展。”22日,国务院参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在中国人工智能大会上表示,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从部委到机构、从研究到产业,全国联动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

作为我国最早发起举办的国际化人工智能会议,中国人工智能大会自2015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八届,成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学术交流活动之一。今年大会吸引了众多行业专家学者、产业领袖相聚榕城,共话人工智能新技术、新思路,共享人工智能新成果、新未来。

在戴琼海院士看来,大模型成为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可能路径之一,采用“预训练+任务微调”方式,可以在无标签数据上进行学习,降低对标注数据的要求,实现性能突破性提升。

他认为,以“美国方案”为主的大模型技术对我国形成了严峻挑战。“已发布的国内外部分大模型技术,都是基于谷歌的Transformer技术。截至2023年5月,大模型和Transformer相关的知识产权总数2899项,美国占据71%,我国仅占据25%。”戴琼海院士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复杂度正在快速增加,大模型的训练代码量从2019年的万级增长到2021年的十万级。“留给我国的窗口期是有限的,形成‘中国方案’的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已迫在眉睫。”

不少专家也认为,大模型并非打开人工智能大门的“万能钥匙”。

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教授认为,以ChatGPT为代表的单纯基于数据驱动的模型具有局限性。“第一,过度依赖数据,可确保数据广度但无法保证细节;第二,过度消耗算力及能源,且内容难以保证意识形态安全;第三,它不知道自己错了,也做不到知错就改、知错能改。”

郑庆华表示,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还不适应边界不确定性、博弈强对抗性、响应高实时性、环境高复杂性、信息不完整性等场景,而这正是从“弱AI”向“强AI”甚至“超AI”发展进阶的引航。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用数据驱动的“硬算”转变为知识引导的“巧算”“智算”。

郑庆华提出了“大数据知识工程”的概念,认为其将为“知识引导+数据驱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提供技术支撑。“大数据知识工程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知识生产自动化,将大数据转换为结构化知识库,破解信息爆炸、消除数据孤岛、持续释放数据红利,而这也正是教育、政务、金融、医疗等各领域从信息化迈向智能化的共性需求和必由之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不少与会专家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柴天佑认为,人工智能与特定工业场景结合,可实现设计模式创新、智能生产决策、资源配置优化。

柴天佑院士表示,工业人工智能面临三方面挑战:复杂工业环境下多元信息的动态感知;让建模具备预测能力;决策与控制过程集成优化。对此,他提出通过工业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技术与自动化系统技术紧密融合与协同,构建工业元宇宙。“构建和真实工业场景一样甚至更好的虚拟场景,不仅可以做到比人更快更好地发现问题,还能代替工程师,将现场跟踪情况等迅速分析规划,使决策能力更强。”

“基于此,未来制造企业将由资源计划、制造执行、控制系统的三层结构变革为两层结构——底层是智能自主控制系统,上层是人机合作的智能化管理与决策系统。”柴天佑说。

省大数据集团是本届中国人工智能大会的主办方之一。针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人才短板,会议期间,该集团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海云捷迅签订协议,将在福州新区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基地”,为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人才动能。

省大数据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钟军表示,集团将立足“全省数字生态主导服务型企业”目标定位,吸引更多顶级生态伙伴加盟;努力推动公共算力服务体系和超融合一体化边缘算力网络建设,发展人工智能生成语音、图像和自然语言等内容;通过福建大数据交易所加快开展公共数据产品、社会数据产品以及融合产品进场交易,丰富数据应用场景,持续扩大数据交易规模,不断提升福建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力。

24快报
JSON抓取失败